“第一村醫”入戶走訪
半月談記者 馬曉媛 劉揚濤
由于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山西長治下轄4區8縣中曾有3個國家級貧困縣、2個省定貧困縣,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基礎較差,難以滿足群眾的就醫需求。
半月談記者在當地走訪時了解到,鄉鎮衛生院人才不足、藥品短缺、病房和儀器空置等現象較為普遍,村衛生室雖然硬件有明顯提升,但村醫能力和數量都不足,有的好幾個村共用一個村醫,有的村醫年過七旬、慢病纏身仍在堅持工作,有的把村醫當副業、平時在村時間較少。
怎么辦?從2020年開始,長治醫學院借鑒扶貧“第一書記”做法,從該校和平醫療集團下屬的7家醫院每年選派業務骨干,成體系地向鄉村派駐“第一村醫”,在基層開展入戶診療、集中診療、村醫培訓、健康宣教等工作。在兩年多的探索中,“第一村醫”工作形成了一套有效做法和經驗。
——讓一個人背后有一個團隊。派駐壺關縣黃山鄉的工作隊共有3名“第一村醫”,分屬腎內科、心胸外科、普外科,除了在各自的派駐村開展工作,3人也會聯合起來入戶巡診或在鄉鎮衛生院開展義診,同時每半個月同一縣的幾支工作隊還會開設多學科聯合門診。“這樣人員既相對固定,便于熟悉和服務群眾,又避免了專科化過強、一個人無法開展多學科服務的問題。”黃山鄉工作隊隊長溫文斌說。此外,每個工作隊遇到問題,都可以向集團及下屬7家醫院申請專家支持,讓“第一村醫”的工作更有“靠山”。
——體制破題調動醫生積極性。由于晉升職稱有服務基層要求,三級醫院醫生通常要全脫產在縣鄉醫院常駐服務,但在專科細分化背景下,一些專科醫生的本事在基層派不上用場,造成人力浪費。結合這一現狀,學校與長治市衛健委溝通,將“第一村醫”服務時長納入醫生晉升職稱基層服務時長。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腎內科副主任張鵬飛說,這一體制突破讓“第一村醫”有了可持續的生命力。
——全過程監管考核保證服務質量。長治醫學院醫院管理處趙元斌說,為保障“第一村醫”取得實效,學校制定了詳細的考核辦法,形成了全過程監管體系,采取日常考核、季度考評、終末考核、自我評定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充分聽取縣域醫療集團、派駐村衛生室、基層群眾的意見,對不履職不盡責、基層群眾反響差的派出人員實施“一票否決”,并與晉職晉升、評先評優掛鉤。
——運用互聯網醫療拓展工作成效。疫情期間,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療集團加快發展互聯網醫療,推動更多村衛生室接入集團醫療平臺。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互聯網醫療部主任趙琥說,有了互聯網醫療平臺,“第一村醫”可以更方便為群眾聯系專家網上診療,也可以對村醫開展網上培訓,目前這一平臺已覆蓋當地8縣區424個行政村。
“第一村醫”機制讓山區群眾受益。在黎城縣上遙鎮,“第一村醫”團隊在駐村服務中發現一老人長期受頭疼困擾,經檢查發現其患有青光眼,于是為她聯系了手術,最終治愈。在壺關縣集店鎮,“第一村醫”杜斌發現當地骨關節病多發,于是組織開展了小針刀治療,療效明顯,受到群眾歡迎。
多位“第一村醫”告訴半月談記者,農村群眾慢病管理較差,不能規范用藥,開展健康宣教尤為重要。“比如對糖尿病,光靠說不管用,我們會放一些糖尿病足等并發癥的照片,他們就會有更深的印象。”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馬艷梅說。
長治醫學院院長王金勝說:“2020年至今,學校已派出4批共139名‘第一村醫’,涵蓋5縣區24 鄉鎮77個行政村,輻射10萬人口。這一做法既讓群眾受益,又錘煉了我們的醫生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