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刊登我校黨委書記王金勝署名文章
《學習時報》2025年3月28日 第 6 版刊登我校黨委書記王金勝教授署名文章《健康中國“神經末梢”的激活密碼》。跟隨小編一起來看吧!
王金勝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扎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入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堅實的健康保障。然而,基層尤其是中西部偏遠地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及衛生健康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地方醫學院校立足地方,服務基層,是區域教學研究、人才培養及社會服務的教育機構,是基層衛生健康人才供給的“蓄水池”,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庫”,是謀劃基層農村衛生健康策略的“策源地”,理應對上述問題與不足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與創新。結合當前農村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現狀,應著力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政策上的系統集成和綜合用力。
推進免費醫學定向生向縣級醫院延伸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在我國現行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處于基層地位的縣級醫院,由于受福利待遇、區域位置、發展預期、職業規劃等現實問題的影響,在引攬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服務人才等工作中一直飽受困擾。長遠來看,借鑒以往免費醫學定向生培養的成功經驗,系統性地解決好縣級醫院人力資源、人才隊伍等建設中的困難和矛盾,就能解決好縣級醫院專科能力不強、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高水平地做好縣域居民健康福祉的“守門人”。
緊貼基層實際,拓展學科專業,推動免費醫學定向生培養工作提質擴能。處于基礎地位的縣級醫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相應地對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應從中央層面盡快出臺為縣級醫院(縣級中醫醫院)輸送免費定向醫學生的配套政策,以期通過政策激勵暢通縣級醫院在醫衛人才引育上的難點、堵點問題。
發揮育人功能,對接基層需求,推動免費醫學定向生培養工作模式優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高等醫學院校有責任和義務自覺地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引導地方醫學院校立足地方性、應用型等辦學特點,堅持從基層來到基層去的理念,秉持按需培養,滿足需求,保證供給的原則,充分考慮基層衛生工作實際,堅持差異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培養模式,科學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合理推進專業課程設置。
推進“第一村醫”持續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作出明確部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第一村醫”的成熟經驗和有益做法,有利于紓解農村地區衛生健康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對農村三級醫療網能起到固網補網強網的作用。
在內涵體系上,“第一村醫”不同于普通義診,它是學校服務區域社會、增進民生福祉的一種制度性安排,是普通義診的整體優化和全面提升,具有目標清、成體系、能連貫、有保障等特性。組織領導上,由學校黨委直接部署、具體指導;服務內涵上,響應國家戰略聚焦醫療扶貧和健康助農;運行機制上,發揮所屬醫療集團優勢,力量硬核、支撐堅實;助農形式上,賦能基層健康事業,學科全面、形式多樣。
做好政府推動,實現“第一村醫”由高校創設到政府主導轉變。聚焦鄉村健康治理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加快實現“第一村醫”由高校首創到由政府主導的轉變,由高校自主推進到集聚社會資源統籌推進的轉變,推動更多社會資源向基層衛生健康事業集中,著力構建好市、縣(區)、鄉(鎮)、村多元主體協同聯動的基層健康保障服務體系。
豐富健康供給,拓展“第一村醫”服務外延,持續做好“健康+”工作。優化幫扶機制、暢通幫扶渠道,緊盯農村人口健康可行能力短缺和健康行動能力受限等突出問題,鼓勵“第一村醫”做課題、寫論文、搞研究,同時將“第一村醫”工作的側重點轉移到農民健康促進、健康管理上來,大力普及健康知識與技能,不斷引導農村居民增強主動健康意識,增進健康習慣養成,真正將維護健康的“金鑰匙”交到農民手中,讓農民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
做好農村老年群體的健康供給
截至2024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5.6%,按照聯合國劃分標準,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這其中農村地區老年人口數量占全國的比例較高,老齡化水平和演進速度明顯高于城鎮。地方醫學院校立足地方、服務基層,了解農村、理解農民,有較為明顯的學科專業及人才優勢,豐富的理論積淀和專業素養,理應成為農村社會治理的積極參與者、農民健康供給的主動貢獻者。
發揮智庫作用,做好農村老年健康的醫學研究。引導地方醫學院校主動響應國家戰略,著眼農村社會治理和老年健康管理,統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協調,聚焦地方病、常見病、老年病、慢性病等農村老年群體多發易發頻發性疾病,搭建健康科研平臺、開展健康科研攻關,探究疾病發病機理、做出健康科研成果,為地方政府破解農村老年健康困局、優化農村社會治理結構提供可行的思路和辦法。
滿足基層需求,培養好農村老年健康管理人才。緊盯農村衛生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衛生資源配置不夠均衡、專業健康管理人員短缺等制約農村老年健康服務提升的短板弱項,地方醫學院校可利用自身教育教學資源和平臺,明確培養目標、設置專門課程、強化實踐比重,增強人才培養與農村老年健康需求的適配性。引導地方醫學院校用好現有教育教學資源,創新健教宣傳媒介,優化健教宣傳途徑,豐富健教宣傳內容,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研發適應農村特點、適合老年群體,老人能聽得懂、做得來,內容通俗易懂、簡便易行的農村老年健康宣教資料,帶著老人學、做給老人看,真正讓他們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進而助力他們樂享幸福、安享晚年。
總之,只要持續優化農村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切實暢通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下沉通道,地方醫學院校就一定能夠在賦能基層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中有所作為,也一定能夠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