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的走廊里,常常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他穿梭于病房與門診之間,用精湛的醫術為患者解除病痛,用溫暖的話語給予患者心靈的慰藉,他就是附屬和平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張云鵬。
在醫學的廣袤領域中,脊柱疾病猶如一座復雜而神秘的迷宮,而張云鵬醫生憑借著對專業的執著與熱愛,毅然投身其中,成為一位出色的“探路者”。
大小兼顧,仁心仁術顯擔當
一位來自安澤的患者張大爺,在外地醫院被診斷為腦梗,長達兩年被走路不利索、四肢不協調等病癥困擾,病情愈發嚴重,幾近癱瘓。張大爺和家人四處求醫,卻始終找不到病因。直到來到醫院骨質疏松與腰腿痛專病門診,張云鵬醫生憑借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指出問題可能出在頸椎上。經過一系列詳細檢查,最終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隨后,張云鵬醫生親自為張大爺實施了頸椎手術,術后張大爺恢復良好,重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家屬感激不已,特意送來感謝信,表達對張醫生的深深謝意。
像張大爺這樣的患者還有很多,他們大多因脊髓型頸椎病出現雙下肢走路無力、行走不穩等癥狀,卻常常被誤診。張云鵬醫生專注于脊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他曾在原骨科主任孫長英的推薦下,前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專業研修脊柱外科,師從劉忠軍、王超、張鳳山等知名教授。談及選擇頸椎作為專業方向的原因,張云鵬醫生坦言:“有什么樣的醫生就有什么樣的病人。盡管頸椎方向手術危險系數高、醫患糾紛多,但是飽受頸椎病折磨的患者不在少數。”百姓的需要就是他踏上了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的動力所在!
在張云鵬醫生的眼中,手術沒有大小之分,只有患者的需求。雖然大手術具有挑戰性,能帶來成就感,但他也積極投身于日間手術的小手術中。像肘管綜合征、腱鞘囊腫等看似不起眼的小病種,在張云鵬醫生這里都得到了重視。他常說:“這對我來說是小手術,對病人來說就是大問題。”他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臺手術,用精湛的醫術為患者解決病痛,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醫者的責任與擔當。
溫暖溝通,人文關懷潤心田
從2010年碩士畢業來到醫院工作,15年的時光讓張云鵬醫生從一個專注于技術的青年醫生,成長為一位關注人文、有溫度的醫者。他深知,醫學不僅僅是治療身體的疾病,更是關注人的心理和社會需求。在門診接診時,他總是習慣性地多問幾句,關心患者的生活和心理狀態,看似“廢話”卻得到患者喜愛。遇到有腰傷卻熱愛跳舞的病人,他會細心叮囑調整跳舞強度,讓腰部得到休息;碰到老年人來拿藥,他會反復叮囑用藥注意事項,甚至把用法用量大大地標注在藥盒上;看到就醫時過度緊張的患者,會耐心解釋病情,告知患者放心治療,不用過度擔心。
張云鵬自嘲說“我有點兒話癆了”,殊不知正是這份溫暖與關懷,讓張云鵬醫生贏得了患者的信賴。他的門診量越來越多,中午常常無法按時下班。為了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他養成了出門診時早去半個小時的習慣。有一位來自沁源患有關節炎的病人,只需用藥治療即可,張云鵬醫生開單后便建議他用完之后就近買藥,不必再來掛號買藥。但病人卻堅定地說:“不行,張醫生,我必須找你開這個藥才管用!我已經成了你的粉絲了。”
還有一位60多歲的頸椎病術后患者,恢復良好,本不需要頻繁復查,但病人卻說:“我得來見見你,和你聊過之后我才放心,讓你看看我現在恢復得多好,又能提筆寫字了。”這些簡單的話語,是對張云鵬醫生最大的認可和信任。
堅守底線,廉潔行醫樹清風
在科室里,張云鵬醫生同樣盡心盡力地照顧每一位患者,他的醫術和醫德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患者和家屬們也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他的喜愛與感激。
有一位60歲的李阿姨,手指麻木,連拿筷子都困難,在張云鵬醫生的診治下,確診為腕管綜合征,只需做局麻下的松解術。可李阿姨覺得做手術是一件大事,曾三番兩次地“堵截”張云鵬醫生,送紅包不收就改送超市卡,超市卡還不收就又換為購書卡等,都一一被張云鵬醫生婉言謝絕。在張云鵬醫生在第一次婉拒不了紅包后,彼時正值李阿姨術前,擔心患者多想,便轉頭將紅包移交給科室管醫德醫風的牛長英護士,隨即,牛護士將這筆費用繳至患者住院費中。
不僅李阿姨,其愛人王大爺也被張云鵬醫生的醫技醫德所俘獲。王大爺因近期照顧剛剛出生的孫子,買菜做飯樣樣都在行,是家里的主心骨,忙中有樂,可誰知突然的腰腿、腿痛打亂了平常的生活節奏,為此很是苦惱,以為腰椎出現了大毛病,也是第一時間找張云鵬就診。經過檢查,不需要手術,保守治療即可,張云鵬醫生第一時間開導王大爺,告知他放平心態,不是大問題,會好的!還教給了王大爺鍛煉的方法,之后王大爺的腰恢復得很好。老兩口都成了張云鵬醫生堅定地擁護者,逢人就夸。
張云鵬醫生用他的精湛醫術、溫暖關懷和廉潔行醫的高尚品質,贏得患者良好口碑。他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患者前往健康的道路;又像一朵云晃動另一朵云,營造了醫院風清氣正的就醫環境。
躬耕不輟,行路不止。張云鵬醫生將繼續在醫學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書寫更多醫患之間的感人故事,為更多的患者帶來溫暖和健康。
(附屬和平醫院供稿)